
七国集团试图为稀土定价设限之际,中国商务部一份不可靠实体清单公告七星,让世界再次认识到谁掌握着稀土领域的主导权。

9月25日,国际经贸舞台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博弈。路透社披露,七国集团(G7)和欧盟正考虑对中国稀土设定价格下限,并讨论征收关税或碳税。
几小时后,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,将3家涉台军售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,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。这场围绕稀土的较量已悄然升级。
01 G7的“稀土限价”计划

据多家媒体报道,G7和欧盟在稀土问题上似乎已经黔驴技穷。他们最新考虑的策略是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促进本国生产,同时酝酿对中国稀土出口征收关税或碳税。
这一讨论在本月初美国芝加哥举行的G7技术团队会议上展开,澳大利亚也参加了会议。会议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关键矿产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
消息人士透露,G7内部对于是否直接对抗中国存在分歧。部分国家支持对中国稀土征收关税或碳税,税率可能与能源使用挂钩。 加拿大对此持积极态度七星,而欧盟也在探索价格下限等各种想法,但尚未做出决定。
02 中国的精准反制

就在G7传出让中国稀土“限价”消息的同一天,中国商务部宣布了一项重磅决定:将萨罗尼克科技公司、爱尔康公司和国际海洋工程公司3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。
商务部公告明确指出,这些企业被制裁的原因是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,与台开展所谓军事技术合作,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”。
这些企业将面临严厉制裁,包括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,禁止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。这是一次针对危害中国国家主权行为的精准打击。
03 稀土博弈的全球格局

这场博弈背后是全球对稀土资源的激烈争夺。稀土对电动车、核潜艇等高技术产业至关重要七星,而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
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超过60%,加工阶段的控制率更达到惊人的92%。美国地质调查局也表示,2020年至2023年,美国70%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。
中国今年4月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,已经在全球市场引发震动。受影响的稀土产品出现显著区域价差,欧洲市场的氧化钇价格在几周内上涨近800%。
04 西方内部的矛盾与分歧

G7的“限价令”计划暴露了西方内部的深刻分歧。在芝加哥会议上,G7对于如何应对中国稀土主导地位存在不确定性。各国利益诉求不一,难以形成统一立场。
这种分歧在2022年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价格上限时就已经暴露无遗。当时德国作为工业国家对能源需求量大,对限价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而俄罗斯通过寻找替代市场,成功规避了大部分制裁影响。
历史经验表明,价格干预手段在复杂全球经济中往往难以奏效。特别是对中国具有绝对优势的稀土领域,G7的限价企图可能再次重蹈覆辙。
05 稀土战争的前景展望

面对西方国家的举措,中国一方面依法采取反制措施,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开放合作的态度。商务部发言人强调,“诚信守法的外国实体完全无需担心”。
与此同时,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优势仍在不断扩大。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,还在稀土回收利用技术上领先全球。
分析人士指出,特朗普再次就中国稀土供应发出关税威胁,对中方的实际影响可能有限,这反而凸显出稀土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性。
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手举一块稀土磁铁称这是“中国威胁”的证据。她身后屏幕显示的数据表明,中国控制着全球稀土开采量的69%、精炼产能的90%以及重稀土加工的100%。
现实是,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山口材料公司已停止向中国出口精矿,而欧洲汽车行业的稀土库存一度降至危险水平。无论是G7的限价令还是关税威胁,都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现有格局。在这场博弈中,中国已明确表态:中国市场虽大七星,但主权红线绝不容触碰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